機器人可以提高工業效率,但也擠壓了工人的就業機會,導致立場不同的群體之間的爭論。本來大家都同意把機器人引入日本叫3K,歐美叫3D的行業:臟,危險,難。但是現在又多了一個:疾病預防。
關于4K喬布斯與機器人市場的關系,日本網絡媒體Business+IT報道稱,2011年開始創業的日本機器人AI公司金木表示,根據日本或中國大陸引進物流機器人技術的客戶的統計,城市的關閉使消費行為從實體店轉變為網購,物流量比疫情前增加了約50-100%,使工廠的客戶對引進機器人的決定感到高興,并可能擴大購買。
而且這種疫情不太可能像非典一樣被徹底消滅,而會像流感一樣殘留在人類社會中,時強時弱但不會被根除,這就使得防疫相關機器人的需求成為一種持續的需求。
所謂防疫相關機器人的市場大致分為以下五類:1。在有限的地方噴灑消毒劑或運送醫療物資的運輸機器人;2.增加了具有溫度檢測等功能的治安巡邏機器人;3.遠程醫療訪問和監控機器人;4、聊天機器人;5.在現有自動化生產或物流領域添加訂單。
據《日經產業新聞》報道,日本機器人工廠ZMP和Cyberdyne都緊急改裝了其現有的巡邏或運輸機器人,以在現有的服務地點甚至羽田國際機場噴灑消毒水,松下的藥物運輸機器人HOSPI也改裝為HOSPI-mist,以提供噴灑能力;日本醫療設備廠Terumo也引進了海外的紫外線裝置和機器人進行紫外線殺菌。
在治安巡邏方面,新加坡從美國機器人制造商波士頓動力公司引進Spot,進行公園巡邏和社會距離勸導。
醫療轉換方面,日本新創的PLEN Robotics的PLEN Cube原本是用于柜臺結賬的,現在直接增加了溫度檢測和遠程會診的功能進行實驗。醫療聊天機器人OriHime也增加了簡單咨詢的能力,面向全日空虛擬現實(VR)旅行的身體雙人機器人Newme也在開發相關應用。
雖然疫情可以促進機器人的應用,但至今沒有找到合適應用模式的行業可能會因為引進效果不佳而被排斥,成為機器人行業的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