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作為對傳統制造技術的顛覆性創新,自問世以來就備受關注。隨著“中國制造2025”計劃的推出,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的呼聲日益凸顯。為了加快轉型,推動制造業由大變強,如何將信息化、數控化等前沿技術加入制造業成為熱門話題,而給傳統制造業帶來無限可能的3D打印技術又一次讓人們深入思考其廣闊的應用空間。
3D打印作為一種智能制造技術,集光學、力學、計算機、數控、互聯網、新材料于一體。3D打印以數字圖案文件為基礎,利用粉末金屬、塑料等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構建物體的快速成型技術,在工業設計、建筑、汽車、航空航天、醫療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過去的十年里,3D打印一直是制造商的試驗場,主要用于原型制造?,F在,隨著3D打印技術的發展,真正的快速原型制造、小批量生產、大規模定制等正在成為現實,這必將引發制造業的一場革命。
寥寥數語無法概括3D打印的優勢。這項技術已經成為當今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用于研究、原型制造還是創造獨特的、停產的零件,3D打印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術,在汽車和航空航天行業尤為突出。目前,3D打印正朝著一種全新的制造過程管理模式演進,呈現出緩慢但不可阻擋的勢頭。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IFS認為3D打印正在開啟一個新的時代,它將確保制造商能夠在合適的時間為客戶提供符合他們需求的產品,這將從根本上改變整個供應鏈體系。因此,IFS認為,是時候認真思考這項技術對制造企業的深遠影響了。
變化孕育機會。
3D打印不會取代大規模生產,但實現按需打印零件是它非凡的魅力。有了這項技術,幾個小時就可以打印獲得成品零件,無需大量采購原材料。通過這種方式,客戶可以快速完成他們在當地的購買,這將對環境保護產生積極影響。
而這種改變意味著供應鏈體系將被徹底瓦解。3D打印技術將大大縮短生產的準備和反應時間,并提供根據訂單即時生產的機會。過去,制造商需要保持一定的備件庫存;現在,他們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用少量材料打印零件。這對于備件庫存有限的行業來說,絕對是個好消息。我們甚至會看到,有些廠商繞過整個供應鏈體系,沒有走出去。公司在商業場所可以很容易地獲得3D打印零件。
在短期內,IFS認為3D打印將使人們對小型本地化商業場所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但對于供應鏈來說,這項技術的影響將是深遠的,特別是考慮到人們需要信息系統來確保新制造流程的完整性。
變革面臨挑戰。
從一開始,3D打印革命就面臨著確保產品質量和真實性的新挑戰。因為不需要開發工具、模具、夾具、工裝等類似產品,所以嘗試逆向工程設計產品的競爭對手會意識到這種設計的快速發展。因此,到2018年,3D打印將在全球范圍內造成至少1000億美元的知識產權損失。
那么,廠家如何保證自己購買的工業設備的替換件是正品呢?而設備廠商如何保證自己賣給客戶的設備享受保修,使用正品零部件?零部件的系列化——這一功能通常與監管嚴格的行業聯系在一起,如國防,但IFS預計這一功能將受到廣泛青睞。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制造商將嘗試為3D打印零件植入“DNA”,并開發出可以檢查DNA是否匹配的工藝。
零件系列化可以通過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來實現。要下載的打印模型應附有序列號,該序列號應與ERP應用程序中的序列號相對應。這樣廠家就不會因為質量保證問題而遭受損失,同時產品的質量標準也能得到保證。
未來,ERP將為以下兩個方面提供重要支持:產品真實性保障和各級庫存控制。
ERP有助于變革
IFS認為,要將3D打印整合到ERP系統中,首先需要考慮幾個問題。所有使用3D打印的制造商都需要使用流程制造軟件,在應用ERP的過程中集成可追溯性,同時允許工作人員快速訪問不同工廠提供的模型的“DNA”和相關數據。這樣,記錄和維護零件的化學成分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雖然3D打印可以減少備件庫存,但企業應用仍然需要強大的預測功能來確定原材料的消耗和3D打印機的使用。此外,制造商應該有能力進行定期質量檢查,以確保零件符合規范和要求。
毫不夸張地說,3D打印將掀起一場顛覆性的變革浪潮。畢竟這項技術真的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供應鏈和產品的生產方式。對于3D打印帶來的產品真實性、庫存等前所未有的挑戰,ERP系統是最精簡、最具性價比的解決方案。對于即將進入新時代的制造業來說,ERP系統將變得非常重要。